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2023年澳门必开一肖一码 > 新闻动态 >
《东方红,太阳红,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这首歌,在上世纪广为传唱,仿佛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,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。
1963年,《毛泽东诗词》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,收录了毛主席创作的大部分诗词。其中,有一首特殊的七律诗,虽然依旧充满毛主席一贯的气势磅礴,但题目却耐人寻味——《七律·到韶山》。在这首诗里,毛主席没有直接表现故乡的乡愁,而是通过豪迈的诗句传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对家乡未来的期许。
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。
展开剩余88%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。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。
在这首诗的前面,毛主席附上了亲自写的小引:“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,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。”
这首诗和小引一同,勾画出了毛主席心境的变化与思想的深刻。
毛主席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韶山。为什么他用“到韶山”而非“回韶山”呢?而且,1959年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,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?这一切,难道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访问吗?
古语云,衣锦还乡,意思是,一个人取得成就后,要回到故乡,展现自己的风采。而西楚霸王项羽在《大风歌》中唱道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项羽曾在进攻中原时说道,“富贵不还乡,如锦衣夜行,谁知之者!”这表明,他对“衣锦还乡”的情感非常强烈。即便是豪杰项羽,也总是在黄袍加身时想起回故乡的荣光。
然而,毛主席的心境不同。1959年,新中国已建立十年,社会稳定,百姓生活逐渐富裕。随着毛主席年事渐高,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深刻。于是,在他从武汉到湖南视察时,走到长沙,毛主席突发奇想,提出想回到家乡韶山看看。
由于行程紧凑,毛主席一行只得乘车一路颠簸,终于在6月25日下午傍晚时分抵达韶山。毛主席的故乡之行得以实现。刚下车,踏上久违的故土,看到毛震公祠时,毛主席心中的激动不禁流露。
当地的群众早已闻讯赶来,夹道欢迎。面对这些热情的乡亲们,毛主席依旧谦逊随和,没有任何架子。尽管陪同人员担心他劳累,提出让车速减慢,毛主席却立刻制止,表示:“群众们在这里,我怎么能走呢?”于是,他亲自走下车,开始和乡亲们握手、交谈。
晚上,毛主席决定请乡亲们共进晚餐。韶山的50多名乡亲齐聚一堂,席间有烈士家属、老党员、革命群众以及老友和亲戚。毛主席关心他们的生活,询问年成、衣食住行,饭后还和大家合影留念。然而,这顿饭却让毛主席久久无法入眠。
他注意到,席间的乡亲们狼吞虎咽,最后盘子里的一点食物也没有剩下。毛主席顿时意识到,虽然新中国已成立十年,韶山的百姓生活依然艰难,远远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理想状态。
于是,他写下了“喜看稻菽千重浪”这句诗,既是对故乡未来的美好祝愿,也是对新中国发展期望的表达。
在1959年6月的韶山之行中,毛主席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——祭拜父母的墓地,并回到童年的故居。6月26日清晨,天色未亮,毛主席早早起床,匆匆走向山上。这一天,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,直到大家发现并追上他时,他才表示,自己要去祭拜父母。
毛继生赶来后,毛主席请求带他到父母墓前。他并不讲究形式,只是轻轻对着墓前的松枝行了三鞠躬礼,然后将松枝敬放在墓前。毛主席望着父母墓前荒草丛生的场景,深感不舍。毛继生建议是否需要修缮墓地,但毛主席只是说:“不要修,把它填填就可以了。”
随后,毛主席来到了自己曾经的家,站在曾经和父母、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地方,心中感慨万千。特别是当他看到墙上那张唯一的一张全家福时,眼睛不禁湿润。这张照片的另一边,是他已故的母亲和二弟三弟,他们为革命牺牲了。站在父母遗像前,毛主席久久凝视,内心激荡。
在离开韶山时,毛主席创作了《七律·到韶山》这首诗,感怀万千。这段回乡之旅,不仅是一个伟人的家乡之行,更是一个深刻的精神与情感的归属。
毛主席的家乡情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衣锦还乡”式的荣耀,而是低调、朴实、真挚的。他没有把回乡当作一场值得张扬的仪式,而是视为一次普通的巡视,体现了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百姓的赤子之心。
他出生在韶山的那个小屋里,虽然家境曾经清贫,但通过父亲毛顺生的努力,他们家渐渐富裕起来。毛顺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,尤其注重体力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,这些也成了毛主席一生的坚实基础。而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,则是一位仁慈善良、充满同情心的女性,她经常接济流民,帮助有需要的人,这种宽厚仁爱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毛主席。
毛主席的一生,经历了无数艰难的奋斗与冒险。17岁离开家乡,誓言“学不成名誓不还”,他坚持这一信念,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。几十年风雨兼程,毛主席从韶山出发,经历了井冈山、遵义、延安,最终站在了新中国的历史舞台上。
当他站在韶山的土地上,写下“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”时,内心一定涌起了对革命的深刻回忆与自豪感。虽然他已是新中国的领袖,但在故乡,他仍是那个纯朴、真诚的乡亲。
毛主席的一生,从那时起便永远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。尽管他已经成为伟大的领袖,但他的心中,始终装着人民,装着国家的未来,装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发布于:天津市
